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50、怑 毖

     

    诸葛亮用了一辈子,塑造自己聪明能干且超乎常人的形象。然古人说得好啊——瓦罐不离井上破,将军总在阵前亡。精于算计的聪明人,总有失算之时。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——街亭,魏将司马懿领大军15万,那是铺天盖地、像蝗虫冲向青苗田一样,黑压压地蜂拥而来啊。众人闻报,皆尿湿裤衩。诸葛亮为了维护国家形象,故作镇静,决定在城头上开一场古琴独奏会。

    这招数,不入三十六计。一定要起个名字,俗话叫“豁出去”。

    所谓“豁出去”,是指一件难办之事,发展到没法预测结果、但又一定要进行下去的阶段时,索性顺势而为。然后,听天由命。成,则顺利过关。败,则俯首听命。

    这种“豁出去”的事情,生活中经常遇到。走夜路,突然碰见鬼了,怎么办?一不小心,得罪皇帝了,怎么办?

    譬如萧颖士,走夜路碰上鬼,只好“豁出去”。

    《太平广记》卷二四二《萧颖士》载:唐天宝初,萧颖士因游灵昌。远至胙县南二十里。有胡店,店上有人多姓胡。颖士发县日晚,县寮饮饯移时,薄暮方行。至县南三五里,便即昏黑。有一妇人年二十四五,着红衫绿裙,骑驴,驴上有衣服。向颖士言:“儿家直南二十里。今归遇夜,独行怕惧,愿随郎君鞍马同行。”颖士问女何姓,曰:“姓胡。”颖士常见世间说有野狐,或作男子,或作女人,于黄昏之际媚人。颖士疑此女即是野狐,遂唾叱之曰:“死野狐,敢媚萧颖士。”遂鞭马南驰,奔至主人店,歇息解衣。良久,所见妇人,从门牵驴入来。其店叟曰:“何为冲夜?”曰:“冲夜犹可,适被一害风措大,呼儿作野狐,合被唾杀。”其妇人乃店叟之女也。颖士惭恧而已。

    萧颖士,常州人。据说是常州第一个考中状元的。是与不是,吾郡文史界公说公有理、婆说婆有据。因为与本文无关,我决定不参与。只说这位萧老兄,因为要到一个“人多姓胡”的小地方“胡店”去,县里的官员送别,公款请喝茅台。酒好菜多,喝到天快黑了才出发。路遇一个红衫绿裙女子,主动对萧状元说,天黑了,她有点怕,“愿附郎君鞍马同行”。问女子姓什么,女子答姓胡。萧大哥心里一惊,“疑此女即是野狐”,要“媚”他。这是见鬼了!被鬼缠上,要没命的。逃也没用,鬼跑得比人快。怎么办?豁出去了,与其被“媚”死,不如拿出点革命志士上刑场的派头,万一死了,还好追认个烈士什么的。于是动用状元的知识储备,拿出所有的脏话,大骂一通。趁这没文化的女鬼一愣之际,“遂鞭马南驰”。那真是叫蹦纵跳窜、狼狈逃窜、抱头鼠窜。等他到了“胡店”,刚找旅馆住下,就见途中所遇女子进门,原来“乃店叟之女也”。

    譬如萧琛,一顺手给了皇帝一下。这属于犯上,是大罪,要推出午门斩首的。只好“豁出去”。

    《谈薮·萧琛》载:武帝尝以枣掷兰陵萧琛,琛仍取栗掷帝,正中面。曰:“陛下投臣以赤心,臣敢战栗于陛下。” 

    梁武帝是常州人,吾郡都知根知底。其实萧琛也是常州人,只不过大家不大知道而已。两个常州人大概是在聚众喝酒。酒到深处,梁武帝高兴了,想试试手上的功夫。顺手捡起冷盘里吃剩的一颗蜜汁红枣,见谁就扔了过去。这红枣不偏不倚,连汤带水正好打中萧琛。按常理,萧琛要赶快捡起红枣,三呼万岁,然后带回家中,供养起来,以谢皇恩。没想到这个不知好歹的琛哥儿,竟随手从冷盘里捡起一颗糖水栗子回敬。此小子功夫了得,正好打在梁武帝脸上。皇帝的脸,下人也打得?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?所有的人都愣了。这时,我估计萧琛亦如武松碰上吊睛白额大虫,酒也吓醒了。怎么办?豁出去!于是故作镇定地说,啊,皇上赐给我一颗红心,我回敬皇阿玛一颗战栗的心。好一个“战栗的心”,一语双关,好歹逃过一劫。

    豁出去,这是北方方言。如果让常州人来讲,三个字多了一点,只要两个字:“怑毖”。这两个字,常被写成“办毙”。意思也有点对,这事如果“办”坏了,大不了就“毙”吧。

    说说“怑”。

    怑,音:bàn。《康熙字典》解释为“不顺”。关于这家伙的身世,古来的解释不多,书面使用率几乎为零——就我的阅读范围,愣是没能找出一个例句来!这情况说明,此家伙一般只在口头范围内出没,书写者不喜欢它。

    是谁把它抓到纸上,并定义意思的呢?宋朝的丁度。由此可见,“怑”先生也是汉语中的资深居民了。丁师在仁宗宝元二年(1039年)奉旨编了一本叫《集韵》的字典,把“怑”字抓了进来,并定义为“不顺”。从此,这家伙就成为办事不顺利、左右为难、棘手、费劲等意思的同义词。

    毖,《诗经·周颂》里说:“予其惩而毖后患。”意思是事情弄坏了要给予处罚,并作为教训,防止后面再发生同类事件。

    事情难办,但又一定要办,怎么办?空城计、骂女鬼、扔栗子的事情,都是难办之事。硬着头皮去办,办砸了,留着当教训、或者给后人留下教训——这事不能玩!从“留给后人”角度看,“办毙”也对。不过,万一没“毙”,“战栗的心”过关了,如何解释?于是,“毖”字笑嘻嘻地出场,与“怑”联起来,把难办之事的情态与后果,理得是一清二楚、三明四白。

    有人问我,怎么想得起来用这两个字的,其实,诸位看官只要把“惩前毖后”读上十遍,不言自明。